咨询热线:025-58361106-801     13611599351   

 Email: info@njpeptide.com

中文      English

总机:025-58361106-801

传真:025-58361107-806

Email:info@njpeptide.com

地址:南京市化学工业园区方水路158号三楼


最新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最新资讯


2025年多肽行业发展全面解读:市场格局、技术创新与未来趋势

1 全球与区域市场格局:规模、分布与增长动力

2025年,多肽药物行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其市场规模扩张速度令人瞩目。根据最新行业数据显示,全球多肽药物市场在2025年预计达到106亿美元,同比增长率高达16%,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6。而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多肽CDMO(合同开发与生产组织)市场同样表现出色,2024年市场规模已达25亿美元,预计到2034年将增长至66亿美元,2025-2034年的年复合增长率稳定在10.4%-1。这一数据充分印证了多肽领域作为医药行业高增长赛道的地位。

  • 区域市场结构:从全球分布来看,多肽药物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集中特征。当前,美国市场占据全球主导地位,市场份额高达58.6%;欧盟紧随其后,占比16.7%;而中国市场尽管增速迅猛,但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仍相对较小,仅为9.4%-6。这种区域分布格局与各地区医药创新能力、市场规模以及监管环境密切相关。

  • 增长动力分析:深入探究市场增长的动力源泉,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GLP-1类药物的爆炸式增长,以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为代表的多肽药物在糖尿病和肥胖症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礼来公司的替尔泊肽在2024年创造了164.6亿美元的销售额,2025年第一季度更是贡献了61.5亿美元,Jefferies机构预测其2025年全年销售额有望冲击300亿美元大关-3。其次是慢性病发病率的持续上升,全球范围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多肽药物在这些领域展现出独特治疗优势。第三是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老年人群常见的共病问题如心衰、NASH(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阿尔茨海默症等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领域,多肽药物正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显著延缓疾病进展的潜力-5

*表:全球多肽药物市场规模及预测(2019-2025)*

年份 全球市场规模(亿美元) 美国市场规模(亿美元) 中国市场规模(亿美元)
2024 1069 632 -
2025 1261 742 106

数据来源:-6

中国市场表现出独特的发展轨迹和增长潜力。根据观知海内咨询的数据,中国多肽药物市场在2023年经历短暂调整后,预计2025年将回升至106亿美元-6。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多肽原料药市场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652.5亿元的规模-3。中国在全球多肽供应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数据显示中国多肽原料药的出口量已占全球超过30%,特别是在GLP-1产品领域,中国原料药厂商已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3。截至2024年10月,司美格鲁肽在中国、美国登记的原料药厂家分别为6家和30家,其中国内原料药厂家约23家-3,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在多肽原料药领域的制造优势。

2 技术创新前沿与突破:合成技术、AI驱动与新颖结构设计

多肽行业在2025年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的强力驱动,尤其是在合成技术、AI辅助研发以及新颖结构设计等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正从根本上改变行业的发展轨迹。

2.1 合成技术革命性突破

多肽合成技术经历了革命性的进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南京大学团队开发的类核糖体分子反应器(RMMR)。这项创新技术突破了传统固相合成法(SPPS)存在60年之久的高空间位阻多肽合成瓶颈-2。团队通过模拟核糖体翻译过程的创新策略,设计类似"肽酰"与"氨酰tRNA"的功能单元,使其在近距离发生分子内"O→N"酰基转移形成肽键,从原理上克服传统SPPS的效率困境-2。这一技术突破的意义非凡,使得含有多个密集N-甲基氨基酸或α,α-双取代氨基酸的高空间位阻多肽的高效固相合成和自动化制备成为可能,为改善多肽药物的代谢稳定性和透膜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2

另一项值得关注的技术创新是固相-侧链胍基构建(SSG)技术,该技术通过S-烷基异硫脲砌块实现多肽高效环化与功能化,同步增强了蛋白酶的稳定性(半衰期提升2倍)、水溶性(达73 mg/mL)及膜穿透性(渗透性提高4.3倍)-7。以p53-MDM2抑制剂PMI为模板构建的SSG肽展示出突破性性能:胰蛋白酶半衰期达3小时,较线性肽(0.4小时)提升7.5倍;水溶性最高达73 mg/mL,较对照(65 μg/mL)提升1123倍-7。这种"一锅法"纯化特性(TFA全局切割)更符合GMP生产要求,为多肽药物工业化提供了新思路。

2.2 AI驱动的一体化研发平台

人工智能技术在多肽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在2025年达到新的高度。深势科技与保诺-桑迪亚的合作典型代表了这一趋势,双方共同构建了基于AI for Science(AI4S)的多肽药物发现、优化与评估一体化平台-9。这一平台融合了AI算法与化学合成技术,能够加速环肽等新型多肽药物的研发进程。

深势科技通过其自主研发的Hermite®药物计算平台与RiDYMO®高质量先导化合物发现与优化平台,结合Reinforced Dynamics、Uni-Dock、Uni-FEP、Uni-QSAR等算法,可以全面探索由1000多种天然及非天然氨基酸组合而成、规模超一万亿的环肽化合物库-9。这种高通量的虚拟筛选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多肽药物发现的效率和成功率。而保诺-桑迪亚则依托高通量合成平台,可并行制备数百种环肽,仅用一周便能交付无需额外纯化、可直接用于生物测试的高纯度样品-9,实现了从计算机设计到实验验证的无缝衔接。

2.3 新颖多肽结构设计

多肽药物的结构设计也在2025年取得显著进展,特别是在增强代谢稳定性和膜通透性方面。传统线性多肽存在膜穿透性差、蛋白酶稳定性低等瓶颈,而新型结构设计通过在多肽骨架中嵌入N-或α-烷基化氨基酸,有效改善了这些参数[citation:2,5]。研究表明,在肽骨架中嵌入这些修饰氨基酸可有效改善其稳定性与膜通透性,显著提升"成药性"-2

双环肽与三胍基肽等新颖结构为多肽药物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如在骨质疏松治疗肽FRNC-1中应用SSG技术开发的双环肽,0.5 μM即可完全抑制破骨细胞分化,且细胞毒性较烃类钉合肽降低5倍-7。这类创新结构设计解决了许多传统多肽药物难以克服的挑战,为治疗以往多肽药物无法触及的疾病靶点提供了新机遇。

3 产业链与商业模式演进:CDMO崛起、产能竞争与价值链重构

多肽行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体现在技术和产品层面,更引发了产业链结构和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2025年,多肽产业已形成从原料供应、药物研发、合同生产到商业化销售的完整生态体系,其中CDMO(合同开发与生产组织)的崛起尤为引人注目。

3.1 CDMO领域概况

多肽CDMO市场已成为整个产业链中增长最为迅猛的环节之一。根据InsightAce Analytic的数据,2024年多肽CDMO市场规模为25亿美元,预计到2034年将达到66亿美元,2025-2034年的预测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4%-1。这一增长速率远超许多传统医药细分领域,凸显了多肽CDMO的强大市场潜力。

CDMO企业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大型综合CXO企业中的多肽业务部门,如药明康德的TIDES业务板块(包括多肽和寡核苷酸),该业务在2024年收入达22.4亿元,同比增长187.6%;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高达22.4亿元,同比增长187.6%,且截至3月末TIDES在手订单同比增长105.5%-3。二是专业多肽CDMO企业,如诺泰生物、圣诺生物等,这些企业在特定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优势和产能规模。例如诺泰生物2025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达1.53亿元(同比增长130.10%),多肽类收入增长超200%-3,展现出专业多肽CDMO企业的强劲增长动力。

3.2 商业模式创新

多肽CDMO领域的商业模式正在经历显著创新,主要体现在一体化服务、技术平台化和全球布局三个方面。

  • 一体化服务:领先的CDMO企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合同生产,而是向药物发现、工艺开发、规模化生产乃至注册申报的全链条服务拓展。这种"一站式"服务模式显著提高了客户粘性和单客户价值。例如,圣诺生物在2025年不仅提供多肽原料药,还积极拓展至制剂生产和国际注册服务,拿到了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地区的大单-3

  • 技术平台化:CDMO企业通过构建特色技术平台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无论是南京大学开发的类核糖体分子反应器(RMMR)技术-2,还是固相-侧链胍基构建(SSG)技术-7,都体现了技术平台化的趋势。这些专有技术平台使得CDMO企业能够在高壁垒的多肽细分领域建立护城河,获取更高的利润率。

  • 全球布局:面对多肽药物全球化的市场需求,中国CDMO企业积极拓展海外业务,通过与国际制药企业合作,将业务延伸至中东、拉美和东南亚、俄罗斯等新兴市场。例如诺泰生物近期与中东知名药企Julphar达成合作,将业务延展至中东、拉美和东南亚、俄罗斯等地-3;圣诺生物也拿到了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地区的大单-3

3.3 产能竞争与格局

产能建设已成为多肽CDMO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25年,行业呈现出"产能不够,而不是订单不够"的明显特点-5。跨国巨头相继来华"扫货"多肽原料药,但国内符合FDA标准的大规模产线却屈指可数。这主要是因为多肽合成涉及"固相+液相"组合工艺,每一步纯化都要通过GMP级色谱柱,设备折旧和溶剂耗材成本远高于小分子-5

行业痛点被总结为"三高两长":固定投入高、环保费用高、纯化成本高;建设周期长、验证周期长-5。这一特点使得产能建设成为长期战略,而非短期能够应对市场需求波动的变量。

表:主要多肽CDMO企业产能与业务情况(2025年)

企业名称 产能情况 业务亮点 市场表现
圣诺生物 老车间产能400公斤,新车间释放后GLP-1原料产能满产可达2吨 2025Q1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发货量分别近40公斤;东南亚订单3.5亿元 2025Q1归母净利润4712万元(yoy+186.06%)
诺泰生物 601车间正式投产,实现多肽产能5吨/年 在欧洲、北美、南美、印度及国内等5个区域签订相关重磅合作 2025Q1归母净利润1.53亿元(yoy+130.10%)
药明康德 TIDES业务板块产能持续扩张 2025Q1 TIDES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187.6% 在手订单同比增长105.5%

数据来源:-3

值得注意的是,多肽CDMO行业正在经历价值链重构的过程。传统上,多肽CDMO主要关注生产工艺,但在2025年,行业价值更加集中于核心技术突破、绿色生产工艺和智能化生产系统。中研普华在《2025-2030年多肽药物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价值分析研究报告》中提出"产能即估值"的新逻辑:谁能把单步反应收率提升十个百分点,谁就能把公斤成本拉低两成,直接转化为订单排他权-5。这一趋势促使CDMO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追求技术突破,而非简单的产能扩张。

4 政策与资本环境分析:全球政策支持与资本动向

多肽行业的蓬勃发展与政策环境和资本市场的支持密不可分。2025年,从全球范围到中国各地,多肽产业都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政策红利,同时资本市场也对这一赛道展现出极高的热情和认可。

4.1 全球政策环境

在全球层面,多肽药物因其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了各国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指南已把BMI≥30正式纳入必须干预的慢病范畴-5,这一分类转变使得GLP-1类多肽药物在肥胖治疗中的地位从"生活方式药物"上升为"疾病治疗药物",极大地拓宽了报销范围和医疗应用场景。

在中国,政策支持尤为明显。国家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慢性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首次把"推广GLP-1受体激动剂等创新多肽"写进行动目标-5;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5年本)》将"多肽规模化合成技术"列入鼓励类-5;京津冀、长三角、成渝三大生物医药集群的招商手册里,"多肽原料药及制剂"排在首位-5。这些政策举措形成了全方位的支持体系,为多肽产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发展环境。

在地方层面,深圳市的政策支持特别值得关注。2025年4月,深圳市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深圳市全链条支持医药和医疗器械发展若干措施》,聚焦研发创新、人工智能应用、临床试验、注册审批、生产制造、推广应用、企业出海、人才与金融赋能、投资促进等9大方面,提出32条具体措施-4-8。该措施明确提出"聚焦核酸药物、蛋白和多肽药物、细胞药物、微生物药物、小分子创新药物等方向,引进或培育一批创新药成果"-4,并对完成临床试验并实现上市的1类创新药,面向其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研发环节,分别给予最高1000万元、2000万元、3000万元资金奖励-4。这种全链条、多维度的政策支持体系,为多肽企业在深圳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2 资本动向与投资逻辑

多肽领域在2025年的资本市场上呈现出独特的吸引力。经历了2021-2023年Biotech泡沫破灭,港股18A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公司平均回撤超七成,市场谈"医"色变的背景下-5,多肽赛道却成为资本寒冬中的一抹亮色。

  • 资本回报特点:2025年多肽相关企业的资本市场表现呈现出明显分化。根据国投医药的估值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取得高双位数甚至三位数增长的CXO公司对应2025年的动态市盈率水平都在25倍以上-3。而多肽CXO企业的估值水平相对较低,如诺泰生物市值120亿对应20倍动态市盈率,圣诺生物市值35.5亿对应19倍动态市盈率-3。这种估值差异与行业景气度形成鲜明对比,表明多肽作为2025年年度最具成长性的细分赛道,可能存在估值修复的空间-3

  • 投资逻辑转变:资本市场对多肽领域的投资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过去注重"讲故事"和管线布局,转向更加务实和注重现金流的评估方式。中研普华《报告》统计发现,2024年四季度起,头部美元基金、主权基金对多肽领域却逆势加仓,理由有三:第一,赛道可见度足够高,GLP-1销售曲线透明,不必赌"零或一";第二,中国具备工程师红利+环保集中治理优势,全球产能东移是确定性趋势;第三,人民币长线资金(险资、产业基金)对"现金牛"型原料药接受度远高于未盈利创新药,Pre-IPO阶段就可进入-5

这一投资逻辑的转变使得多肽CDMO企业相比传统Biotech公司更受资本市场青睐。CDMO企业具有明确的产能、订单和收入预期,商业模式更加稳健,不确定性相对较低。中研普华认为,2025-2027年将出现"港股+科创板"双市场上市窗口,只要公司收入跨过十亿门槛、净利率稳在两位数,就会迎来"估值快速修复"-5

  • 政策与资本协同:在2025年,政策与资本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共同推动多肽产业发展。政策层面通过研发奖励、设备补贴和税收优惠降低企业研发和生产成本;资本层面则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合理的估值定价,形成良性循环。中研普华政策团队梳理了地方财政配套措施后发现:"只要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达到标准,最高可享受固定资产投资额百分之几十的设备补贴,外加研发费加计扣除。对于初创公司而言,落地正确,意味着'土建+设备'几乎半价"-5。这种政策支持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初始投资压力,提高了资本回报率。

5 挑战与未来展望:行业瓶颈与发展趋势

尽管多肽行业在2025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依然面临着一系列技术与市场挑战。准确识别这些挑战并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对于行业参与者制定有效的战略至关重要。

5.1 技术与生产挑战

多肽行业面临的首要挑战来自于技术路线切换的不确定性。当前主流的注射剂型多肽药物可能面临来自口服多肽、透皮微针、长效植入剂等新递送系统的竞争-5。这些新兴技术若提前商业化,可能对现有注射剂型形成降维打击。例如,口服司美格鲁肽的研发进展备受关注,其中金凯生科是诺和诺德口服司美格鲁肽的SNAC中间体(KDA01)供应商,该成分可提升司美格鲁肽在胃部的生物利用度-3。递送技术的突破将彻底改变多肽药物的使用便利性和患者依从性,可能引发市场格局的重新洗牌。

生产过程面临的环保与碳排放压力也不容忽视。多肽合成需使用大量DMF、DCM等溶剂-5,随着全球范围内环保监管趋严,特别是欧洲CBAM碳关税及国内环保税的双重加压,落后产能可能被迫出清-5。这一趋势使得绿色合成技术和环保生产工艺不再是可选项目,而是企业生存的必备能力。南京大学团队开发的类核糖体分子反应器(RMMR)技术-2和固相-侧链胍基构建(SSG)技术的"一锅法"纯化特性-7正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创新解决方案。

5.2 市场与监管风险

在市场层面,集采扩围是多肽药物企业面临的重大不确定性。一旦GLP-1周制剂被纳入国家集采,价格脚踝斩将不可避免,依赖单一品种的公司会瞬间失去利润缓冲垫-5。中国多肽原料药的出口量已占全球超过30%-3,国内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策略。

专利悬崖也是行业必须面对的挑战。最早一批GLP-1化合物专利将在2026年起陆续到期-5,虽然工艺专利可以织密保护网,但仿制药军团仍会以"快速跟进"策略蚕食市场。例如,2023年利拉鲁肽全球专利到期,司美格鲁肽中国专利也将于2026年到期,度拉糖肽中国和美国的专利分别在2026年、2027年到期-3。这些品种仿制药的出现将推动原料药市场规模的加速,但也会导致价格压力和竞争加剧。

针对这些挑战,中研普华《报告》提出了"三不一要"策略:不赌单品、不拼价格、不碰高污染产能;要提前布局新一代递送平台和适应症梯队,用"迭代管线"对冲"专利断层"-5。这一策略总结精准指出了多肽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生存发展之道。

5.3 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多肽行业将呈现以下几个明显发展趋势:

  • 产能并购与整合:随着行业快速发展,2026年起国内可能出现"产能为王"的并购潮-5。手握绿色合成专利、连续流工艺包的企业将享受"技术溢价+产能溢价"的双击-5。这一趋势将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整合进一步强化市场地位。

  • 多肽药物应用领域拓展:从当前的糖尿病、肥胖症领域,向心衰、NASH、阿尔茨海默症等缺乏特效药的领域扩展-5。这些疾病领域存在大量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多肽药物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例如,Protagonist/强生的口服多肽Icotrokinra在自免领域展现的强大潜力,以及新兴环肽领域带来的潜在巨大市场空间-3

  • 中国角色转变:中国在多肽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正从"跟随者"转为"规则共建者"-5。中国具备工程师红利+环保集中治理优势,全球产能东移是确定性趋势-5。中国多肽原料药的出口量已占全球超过30%-3,在GLP-1产品领域,中国原料药厂商已在全球原料药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3

  • "人工智能+多肽研发"深度融合:AI技术将在多肽药物发现和优化中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类似深势科技与保诺-桑迪亚合作的AI驱动多肽药物研发平台-9将变得更加普遍,大幅提升研发效率和成功率。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处理由1000多种天然及非天然氨基酸组合而成、规模超一万亿的环肽化合物库-9,这是传统实验方法难以企及的。

  • 多肽药物升级迭代:未来多肽药物将向着长效化、口服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通过技术创新解决多肽药物的固有缺陷,如蛋白酶稳定性差、膜穿透性不足等问题[citation:2,7],开发出更具临床优势的升级产品。例如,在肽骨架中嵌入N-或α-烷基化氨基酸可有效改善其稳定性与膜通透性-2,显著提升多肽药物的"成药性"。

结论

综合来看,2025年是多肽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技术成熟度、支付端意愿、政策红利、资本偏好四条曲线罕见地形成"金叉"-5,共同推动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多肽药物凭借其独特优势,在慢性疾病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特别是在肥胖、糖尿病和老龄化伴发疾病等需求端"三座火山同时喷发"-5的背景下,市场空间巨大。

未来五年,多肽赛道将再造一个"创新药+原料药"双千亿市场-5,且中国有望第一次从"跟随者"转为"规则共建者"-5。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行业参与者需要准确把握技术方向、合理布局产能、积极应对挑战,才能在多肽行业的黄金发展中占据有利位置。同时,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也需要理解行业规律,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资源,共同推动中国多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品反馈单 | 尊敬的客户,如果您对南京肽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的产品和服务有不满意的地方,请您在这里对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行建议、监督和投诉。